最早的直欞窗在漢墓和陶屋
明器中就有,唐、宋、遼、金的磚、木建筑和壁畫亦有大量表現。從明代起,它在重要建筑中逐漸被檻窗取代,但在民間建筑中仍有使用。唐以前仍以直欞窗為多,固定不能開啟,因此功能和造型都受到限制。宋代起開關窗漸多,在類型和外觀上都有很大發(fā)展。宋代大量使用格子窗,除方格之外還有球紋、古錢紋等,改進了采光條件,增加了裝飾效果。宋代檻窗已適用于殿堂門兩側各間的檻墻上,是由格子門演變而來的,所以形式相仿,但只有格眼、腰花板和無障水板。支摘窗最早見于
廣州出土的漢陶樓明器。清代北方的支摘窗也用于檻墻上,可分為二部,上部為支窗,下部為摘窗,兩者面積相等。南方建筑因夏季需要較多通風,支窗面積較摘窗面積大一倍左右,窗格的紋樣也很豐富。明、清時門窗式樣基本承襲宋代做法,在清代中葉玻璃開始應用在門窗上。
我國現代建筑門窗是在二十世紀發(fā)展起來的,以
鋼門窗為代表的金屬門窗在我國已經有九十年的歷史。但是,
中國當代建筑門窗發(fā)展的黃金時代,是1981~2001的二十年。1911年鋼門窗傳入中國,主要是來自英國、比利時、
日本的產品,集中在
上海、廣州、
鋁合金門窗七十年代傳入我國,但是僅在外國駐華使館及少數涉外工程中使用。 而隨著國民經濟治理整頓深入發(fā)展并取得成效,鋁門窗系列也由八十年代初的4個品種、8個系列,發(fā)展到40多個品種、200多個系列,形成較為發(fā)達的鋁門窗產品體系,確立了支柱產品地位。